站内搜索:
公告:


港澳交流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万博体育manbetx2.0 > 港澳交流 >

少林武术的评析及其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8-04-09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香港) 吴貟婷

 一 、少林—天下武功的源头
少林寺在河南登封县城西北12公里。寺院坐落在丛林茂密的少室山阴,以此得名,其历史久远,始建于北魏,后来,印度名僧菩提达摩来到少林寺传授禅宗。以后,寺院逐渐扩大,僧徒日益增多,少林寺声名大振。达摩被称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少林寺被称为禅宗的祖庭。禅宗修行的禅法称为“壁观”,就是面对墙壁静坐。由于长时间盘膝而坐,极易疲劳,僧人们就习武锻炼,以解除身体的困倦,此为少林武术的起源。
    “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佳天下”是中国武术界对少林武术发展演化的最好概括。在上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少林武术又广泛吸收中国历代各武术流派之精华,集天下功夫之长,不断提高、发展、革新,逐渐进化成突出实用、风格独特的武术体系。其内容有:易筋经、童子功、器械、轻气功、硬气功、擒拿格斗、散打搏击、72艺和防止运动创伤、少林骨伤科防治技术和少林治伤秘诀等,十分丰富。
改革开放后,中国为了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积极组织人员对中国这一文化瑰宝进行发掘整理,重现少林武术的风姿。现在已整理的少林武术共有380套。著名的拳术套路有小洪拳、大洪拳、罗汉拳、猴拳、虎拳、螳螂拳、醉拳等。器械套路有达摩剑、少林乾坤刀、梅花枪等。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电影《少林寺》的放映,在国内外迅速掀起少林武术热潮,并使古老的东方文化奇葩——中国武术快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
二、武术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价值
车上导游说,登封人人习武。登封市是少林武术的发源地,少林武术,天下景仰。这应是登封人的骄傲,某种意义上也是登封人的一个符号。当然,在现代社会,武术作为防身术的意义已十分有限,而健体强身的途径有很多,并不是非练武不可。但作为登封人,对本乡文化重要组成之一的“少林武术”有所了解与继承,则体现出两层意义,一是有助于修养身心,生于斯长于斯,本乡文化对自己来说可谓得天独厚;二是生于斯长于斯,以本乡文化为骄傲并继承之、发扬之,也应是登封人的一种有限责任。
     少林强调“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因此非常重视增强个人的功力修为,而且具有“禅武合一”的特色,将日常生活的种种细节都变成练功的手段。此外,少林也很重视内功的修为,并不是单纯的外家功,例如气功就是少林内功的杰出代表,所以说,武术和中国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中华武术精神最初最重要的形态是各门扼所烙守的武德。武德是中华武术的一个重要内容。早在二干多年前,《左传•宣公十二年》就对武镕做了规定。它提出的武德有:禁暴、期兵、保土、公定、和众、丰财。《春秋谷梁传》也认为习武者必须“德”、“技‘兼备,“道”、“术”兼修。在武术各门派中均有“未习武者光修德”与“短德者不可与之学,丧理者不可与之教“的格言。因而,少林戒约说提出“习此木音,以强体魄力要旨”,“只要备以自卫,切戒呈血气之和,有好勇斗狠“。倡导“济危扶贫,匡扶正义,不可逞强凌弱之举“的德行。
中华武术中重视武德的特点是极其显着的,这与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本位思想相互映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规定了中华武术的发展方向与学术历程,二者在互动中达到平衡。不正确处理德与力这一对矛盾,中华武术就不能在中国社会中发展与完善。
中国文化是和谐的文化,力的方面相对潜化,而德则被显化,成为中华武术的显态。这一显化的部分正好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浓重的人文精神与伦理精神。儒、佛、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框架。中国武术不仅存在于儒家思想统治的世俗中,也存在于寺院与道观中。自古以来。民间与宗教团体中都不乏武林高手,可说是殊途同归。这是因为中华武术思想是儒、佛、道思想相融合的产物。
武术界向来强调“德”的作用。“末习武、先修德”,这是从社会角度对武术提出的要求。武术伦理观的形成,是武术完成社会化的标志。提倡武德、只是为了维持社会整体的有秩序的需要,是引导武术向有利于社会的方向发展。传统武术重武德,绝不意味着力在武术中地位的降低。否则,把武术弄成花拳绣朋,势必不利于武术的发展。因而,武术德与力的潜显转换有一定规律,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我们要认真探讨,灵活地掌握这种规律,并用于武术实践中。
 
(港澳处)
 2008年3月21日

友情连接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
  •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
  • 河南省政府网
  • 中国领事服务网